在宋朝时期,契丹发动了二十万辽兵,对边境发起了猛烈的进攻,形势危急。当时,六郎杨延昭正驻守在遂城,这座城池位于现在的徐水县城西二十里,北临瀑河,与一道古长城相隔。
由于遂城规模较小,兵力不足,守城军仅有三千人,面对辽兵的猛烈攻击,守军和老百姓却显得异常平静。当六郎询问老百姓是否感到恐惧时,他们坚定地回答:“有杨将军在,辽兵攻不破遂城!”这番话更加坚定了六郎的决心。
六郎将城中的青壮年集合起来,配备武器,动员他们与军队一同守城。军队和老百姓都表现出极高的斗志,誓言与遂城共存亡。
正值十月,天气突然变冷。六郎灵机一动,命令军民汲取河水浇灌城墙。夜晚时分,一遍又一遍地浇水,使得城墙在短时间内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。到了第二天早晨,城墙变得坚硬光滑,犹如一道冰长城,难以攀登。
辽兵冲到城下,试图登城,但一出溜一打滑,有的甚至从半截腰摔下。宋军趁机从城上抛下滚木雷石和箭矢,杀死杀伤无数辽兵。经过数日的激战,辽兵无法攻破遂城,只好下令撤退。杨六郎抓住时机,率领大军冲出城门,辽兵溃败而逃,丢失了大量武器和马匹。
此次战役后,杨六郎因功被宋真宗提升官职,从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调任为莫州刺史。契丹的侵略给边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,而六郎杨延昭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,成功抵御了辽兵的进攻,赢得了人民的深深敬爱。
杨六郎在五十七岁那年的秋天,因病辞世于鄚州。得知消息后,皇帝特派专使,伴随六郎的长子杨文广(戏剧中,六郎之子被描绘为宗保,而宗保之子则是文广)一同前往太原护送其灵柩。郑州的百姓们闻讯后,纷纷涌出城外,围绕灵车失声痛哭,他们希望能将六郎的遗体安息在鄚州,以此警醒边防。面对民众的深情厚意,杨文广与皇帝的专使商议后,决定向佘太君禀报,寻求她的意见。佘太君理解并同意了这一请求,她提议制作一口精美的棺椁,内放六郎的衣冠和宝刀,并在鄚州北城修筑一座六郎冢,以此慰藉当地人民。自此,鄚州便有了这座六郎冢,它成为了人民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圣地。每逢节日,文官武将都会前来敬拜,而百姓们更是络绎不绝。
发表评论